硬盤接口就是連接硬盤和主機的東西,主要作用就是在硬盤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數據。不同的接口會影響硬盤和電腦之間的傳輸速度,也直接影響程序跑得快不快、系統性能好不好。對于普通家用用戶來說,硬盤接口主要分為IDE和SATA兩種,各有優缺點,大家得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
IDE接口硬盤及主板接口
IDE接口硬盤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并口PATA硬盤,現在大部分臺式機用的還是Ultra-ATA這種并行總線接口。這個技術從80年代就開始用了,一直是主流的內部存儲連接方式。因為它用得久、范圍廣,所以技術很成熟,成本低,容量也能做得很大。
不過,長時間沒變也讓它有點跟不上時代了。在數據傳輸上,PATA硬盤目前只能支持ATA/100或ATA/133兩種規范,最高傳輸速度也就每秒100MB或133MB,這勉強夠用但不算特別強。而且它的80針數據線又長又亂,在機箱里容易擋風,影響散熱。盡管如此,一些老用戶因為主板不支持SATA,還是會繼續用PATA硬盤;還有一些人覺得這種硬盤技術成熟、穩定,也愿意選擇它。
SATA接口硬盤
后來,英特爾、戴爾、希捷這些大廠聯合搞了一個新的硬盤技術標準——Serial ATA(簡稱SATA),這是串行接口。2001年的時候,希捷在IDF大會上宣布了SATA 1.0標準,算是正式確立了這個新規范。
從技術上看,SATA確實比PATA強很多。SATA的外部接口傳輸速度更快,數據校驗更完善,SATA 1.0的標準傳輸率就能達到150MB/s,遠超PATA的100MB/s或133MB/s。而且SATA的數據線非常簡潔方便,裝起來省心多了。最重要的是,SATA支持熱插拔功能,用起來更靈活。
雖然IDE接口硬盤還有一定的市場,但從性能和未來發展來看,SATA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IDE接口硬盤及主板接口
IDE接口硬盤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并口PATA硬盤,現在大部分臺式機用的還是Ultra-ATA這種并行總線接口。這個技術從80年代就開始用了,一直是主流的內部存儲連接方式。因為它用得久、范圍廣,所以技術很成熟,成本低,容量也能做得很大。
不過,長時間沒變也讓它有點跟不上時代了。在數據傳輸上,PATA硬盤目前只能支持ATA/100或ATA/133兩種規范,最高傳輸速度也就每秒100MB或133MB,這勉強夠用但不算特別強。而且它的80針數據線又長又亂,在機箱里容易擋風,影響散熱。盡管如此,一些老用戶因為主板不支持SATA,還是會繼續用PATA硬盤;還有一些人覺得這種硬盤技術成熟、穩定,也愿意選擇它。
SATA接口硬盤
后來,英特爾、戴爾、希捷這些大廠聯合搞了一個新的硬盤技術標準——Serial ATA(簡稱SATA),這是串行接口。2001年的時候,希捷在IDF大會上宣布了SATA 1.0標準,算是正式確立了這個新規范。
從技術上看,SATA確實比PATA強很多。SATA的外部接口傳輸速度更快,數據校驗更完善,SATA 1.0的標準傳輸率就能達到150MB/s,遠超PATA的100MB/s或133MB/s。而且SATA的數據線非常簡潔方便,裝起來省心多了。最重要的是,SATA支持熱插拔功能,用起來更靈活。
雖然IDE接口硬盤還有一定的市場,但從性能和未來發展來看,SATA顯然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