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比IDE牛多了,帶寬更快,還支持熱插拔,不用搞什么主從跳線,直接取代IDE妥妥的。
IDE全稱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現在超主流的硬盤接口,光驅啥的也用它。發展這么多年,成熟、便宜又穩定。IDE用40芯或80芯的扁平線連硬盤和主板,一條線上最多掛倆設備(硬盤或光驅)。以前還得插個IDE多功能卡在主板上再連IDE線,現在這卡早被淘汰了。現在的主板自帶兩個IDE口,比那功能卡便宜又好裝。IDE分UDMA/33、UDMA/66、UDMA/100、UDMA/133幾種。1996年底,昆騰和英特爾弄了個Ultra DMA/33的新EIDE接口,因為傳輸速度是33MB/s,就叫UDMA/33,后面的命名規則一樣。Ultra DMA厲害啊,用時鐘脈沖的上升和下降沿當選通信號,就是每半個周期傳一次數據,這樣最大外部傳輸速率從16.6MB/s翻倍到33.3MB/s。而且它用總線控制,在硬盤上有內存通道控制器,能大大降低硬盤讀寫時占CPU的比例,從92%降到52%,這是它的一大作用。想實現Ultra DMA功能,得有支持它的主板和驅動程序。所有IDE硬盤接口都用一樣的40針連接器。
然后說SATA,這個更先進,慢慢就把IDE干掉了。
IDE全稱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現在超主流的硬盤接口,光驅啥的也用它。發展這么多年,成熟、便宜又穩定。IDE用40芯或80芯的扁平線連硬盤和主板,一條線上最多掛倆設備(硬盤或光驅)。以前還得插個IDE多功能卡在主板上再連IDE線,現在這卡早被淘汰了。現在的主板自帶兩個IDE口,比那功能卡便宜又好裝。IDE分UDMA/33、UDMA/66、UDMA/100、UDMA/133幾種。1996年底,昆騰和英特爾弄了個Ultra DMA/33的新EIDE接口,因為傳輸速度是33MB/s,就叫UDMA/33,后面的命名規則一樣。Ultra DMA厲害啊,用時鐘脈沖的上升和下降沿當選通信號,就是每半個周期傳一次數據,這樣最大外部傳輸速率從16.6MB/s翻倍到33.3MB/s。而且它用總線控制,在硬盤上有內存通道控制器,能大大降低硬盤讀寫時占CPU的比例,從92%降到52%,這是它的一大作用。想實現Ultra DMA功能,得有支持它的主板和驅動程序。所有IDE硬盤接口都用一樣的40針連接器。
然后說SATA,這個更先進,慢慢就把IDE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