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電腦電源的問題,P3和P4不一樣
P3一般是20針的接口,功率大概150W
P4是24針的接口,功率能到300W
老一點的P3機器可以用P4電源,但P4的機器不能用P3電源,因為功率不夠帶不動
電腦電源其實一直是根據行業標準在變的,尤其是這十幾年電腦發展快,電源也跟著升級換代了不少次。主流的標準有這么幾個:
最早是PC/XT標準,IBM最開始做個人電腦的時候定的
后面是AT標準,也是IBM早期PC/AT機搞出來的,那時候最多輸出190W左右
再后來就是ATX標準了,這是Intel 1995年提出來的,一直沿用到現在,中間也更新了好幾次版本。現在國內最常見的就是ATX2.03和ATX12V這兩個標準,其中ATX12V又細分了好多版本,比如ATX12V1.2、ATX12V1.3、ATX12V2.0這些。
來具體說說它們的區別:
ATX和AT相比:
1. 把原來的開關去掉了,改由主板控制開關,還加了個待機電流,讓主板可以喚醒電源這些功能
2. 首次引入+3.3V電壓輸出,電源和主板連接的接口也有改進
ATX12V和ATX2.03對比:
1. ATX2.03是1999年前后的電源,那會還是奔騰二代三代的時代,沒有P4那個4針接口
2. ATX12V加強了+12V供電的能力,對電流、峰值、濾波電容這些都有新要求
3. 增加了一個4pin的插頭,專門給P4處理器供電,電壓就是+12V
4. 還增強了+5VSB這個電壓的輸出能力,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即插即用和喚醒功能
再說說ATX12V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
ATX12V是專門為支持P4處理器設計的ATX標準,現在也是主流標準之一。它又有多個版本:
- ATX12V_1.0:2000年2月出的,算是P4時代的第一版電源標準,加了個P4專用的4PIN接口
- ATX12V_1.1:2000年8月更新,在上一版基礎上加強了+3.3V的供電能力,主要是應對當時AGP顯卡功耗上升的需求
- ATX12V1.2:2002年1月發布的,在之前的基礎上把-5V輸出取消了,同時對開機時間做了新的規定
總之就是不同時期的電源標準不同,買的時候注意匹配自己的硬件就行,不然容易帶不動或者開不了機。
P3一般是20針的接口,功率大概150W
P4是24針的接口,功率能到300W
老一點的P3機器可以用P4電源,但P4的機器不能用P3電源,因為功率不夠帶不動
電腦電源其實一直是根據行業標準在變的,尤其是這十幾年電腦發展快,電源也跟著升級換代了不少次。主流的標準有這么幾個:
最早是PC/XT標準,IBM最開始做個人電腦的時候定的
后面是AT標準,也是IBM早期PC/AT機搞出來的,那時候最多輸出190W左右
再后來就是ATX標準了,這是Intel 1995年提出來的,一直沿用到現在,中間也更新了好幾次版本。現在國內最常見的就是ATX2.03和ATX12V這兩個標準,其中ATX12V又細分了好多版本,比如ATX12V1.2、ATX12V1.3、ATX12V2.0這些。
來具體說說它們的區別:
ATX和AT相比:
1. 把原來的開關去掉了,改由主板控制開關,還加了個待機電流,讓主板可以喚醒電源這些功能
2. 首次引入+3.3V電壓輸出,電源和主板連接的接口也有改進
ATX12V和ATX2.03對比:
1. ATX2.03是1999年前后的電源,那會還是奔騰二代三代的時代,沒有P4那個4針接口
2. ATX12V加強了+12V供電的能力,對電流、峰值、濾波電容這些都有新要求
3. 增加了一個4pin的插頭,專門給P4處理器供電,電壓就是+12V
4. 還增強了+5VSB這個電壓的輸出能力,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即插即用和喚醒功能
再說說ATX12V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
ATX12V是專門為支持P4處理器設計的ATX標準,現在也是主流標準之一。它又有多個版本:
- ATX12V_1.0:2000年2月出的,算是P4時代的第一版電源標準,加了個P4專用的4PIN接口
- ATX12V_1.1:2000年8月更新,在上一版基礎上加強了+3.3V的供電能力,主要是應對當時AGP顯卡功耗上升的需求
- ATX12V1.2:2002年1月發布的,在之前的基礎上把-5V輸出取消了,同時對開機時間做了新的規定
總之就是不同時期的電源標準不同,買的時候注意匹配自己的硬件就行,不然容易帶不動或者開不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