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最初是指歐洲的“移動特別小組”(簡稱GSM)。即1982年,歐洲郵電行政大會(CEPT)采納北歐國家建議,決定在歐洲電信標準學會(ETSI)技術委員會下成立一個“移動特別小組”,負責制定有關歐洲統一的900 MHz移動電話標準,GSM就成了當時歐洲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代稱。
1991年歐洲開通了第一個GSM系統,移動運營者為該系統設計和注冊了滿足市場要求的商標,將GSM更名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雖然GSM作為一種起源于歐洲的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但它的研發初衷就是讓全球共同使用一個移動電話網絡標準,讓用戶擁有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GSM也是國內著名移動業務品牌—“全球通”這一名稱的本源。
由于GSM標準的開放性,頻率利用率比模擬的高(約為模擬網的1。8一2倍),很快在世界獲得了普及,并成為數字制式移動通信(也稱第二代)網絡的主導技術。GSM的手機與“大磚頭”模擬手機的區別是多了用戶識別長(SIM卡)—沒有插人SIM卡的移動臺(手機)是不能夠接人網絡的。GSM網絡一旦識別用戶的身份,即可提供各種服務。
GSM屬于時分多址(TDMA)系統。多址是移動通信中的專業術語。每個移動通信網絡中,都有若干個基站和眾多的移動臺(手機)。1x-站要和很多移動臺(手機)同時通信,就必須有多個信道。每個移動臺只供一個用戶使用,則是單路的。一個信道只容納一個用戶進行通話,許多用戶同時通話時,需要以信道來互相區分,這就是多址的概念。不同用戶以不同的信道分隔,防止相互干擾,各用戶信號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信道的復用,從而實現雙方通信,這種連接方式就稱為多址連接。
在模擬移動通信中,使用的是頻分多址(FDMA)方式。通過把一個無線電頻段劃分成很多個窄帶的信道,每個移動臺(手機)的信號在通話過程中的全部時間內獨自占用一條無線信道。為了提高無線電頻譜利用率,時分多址(TDMA)的數字制式取代頻分多址的模擬制式就是必然的了。
在時間分割的數字移動通信中,每個手機在通信時不能獨占一個窄帶的無線信道,只能占用無線信道的某個時隙(TS)。我國的GSM使用兩個頻段:900MH:和1800MHz,分別稱為GSM900與GSMI800(DCSI800), GSM技術體制規定,手機發給基站的上行信號頻率范圍為885-915MHz(1710一1755MHz),相應的基站發給手機的下行信號頻率范圍為930-960MHz( 1805一1850MHz), GSM900頻段25MHz的頻帶,以200kH:的頻率間隔,總共劃分為124個無線頻道。通過時間分割,每個200kH{z帶寬的無線頻道再分割成寬度為577微秒的時隙;8個連續的時隙構成一個寬度為 4。6毫秒的時分復用(TDMA)的數字幀( frame)。每個移動用戶的信號只能占用一個時隙,通過時間開關來分開基站與手機占用相同頻率,但時隙不同的信號。這樣。GSM900共有124 x 8 = 992個業務信道。由于GSM 1800(亦稱DCSI800)頻譜資源比GSM900多,因而就擁有更大的系統容址。
手機與基站進行通信時,獲站隨時指定一組可用的發射和接收無線頻道。每個手機在一個TDMA幀內只能占有一個時隙,即侮個頻道最多能同時容納A個手機通話。當移動網絡是雙頻時,要求手機也要雙頻手機。這樣,單頻手機在其規定頻段內可以方便地通信,雙頻手機也可以自由地在這兩個頻段間切換了。
我國現在運行的GSM網絡(工程上常稱為“G網”),從數據傳送上講,已經是GSM一GPRS(通用無線分組業務,工程上稱為2。5G)或GSM一EDGE(數據速率增強型演進技術,工程上稱為2。75G。其中GPRS是一種基于GSM系統的高速數據處理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提供端到端的、廣域的無線IP連接。用戶需要使用專門的GPRS手機,才能享受移動商務、移動信息、移動互聯網、虛擬專網、位置查詢、多媒體及個人信息管理等服務。數據速率目標為115kbit/s(實際約為40kbit/s ),比原來的GSM僅有14。 4kbit/s(實際僅9。 6khit/s)的數據速率高得多了。GSM-EDGE則是一種從GSM到3G的過渡技術。它必須基于現有的GPRS,不能單獨部署。通過對基站收發信進行升級,采用一種新的調制方法,使每個符號所包含的信息是原來的4倍,最高理論速率可達384kbit/s。
僅限GSM:只用2G網絡(網速較慢);
TD優先:有3G信號優先用3G,否則用2G(如當地檢測不到3g信號自動切換到2G,不用擔心沒信號);
TD:只用3G(有些地方可能會無3G覆蓋,去到這樣的地區手機會沒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