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對人體皮膚、皮下組織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外界紅外線輻射人體產生的一次效應可以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溫度相應增高,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人的健康[1] 。紅外線理療對組織產生的熱作用、消炎作用及促進再生作用已為臨床所肯定,通常治療均采用對病變部位直接照射。近紅外微量照射治療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顯著,尤以微血流狀態改善明顯。表現為輻照后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紅細胞聚集現象減少,乳頭下靜脈叢淤血現象減輕或消失,從而對改善機體組織、重要臟器的營養、代謝、修復及功能有積極作用[2]。
紅外線對人體產生二次效應的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學者認為遠紅外線可對細胞產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細胞內外水分子的振動,使細胞活化,發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細胞生物化學及細胞組織化學改變[1]。也有人認為波長8~14微米的遠紅外線可稱為“生命光線”,能夠顯著改善人體微循環。它作用于人體水分子時可對人體內老化了的大分子團產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組合成較小的水分子團,在這個過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團表面的污染物質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著于細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強了細胞的活性和表面張力。由于滲透細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活性加強,因此增強了人體細胞的正常機能,使殺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線還可以使血液中不飽和脂肪酸的二重鍵或三重鍵被切斷,飽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過氧化脂質],減少了血管內脂質的沉積,使血管壁光滑,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功效。
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線。紫外線主要引起光化學反應和光免疫學反應, 而紅外線照射所產生的反應是由于分子振動和溫度升高所引起的。紅外線引起的熱輻射對皮膚的穿透力超過紫外線。其輻射量的25%~65% 能到達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達皮下組織。紅外線通過其熱輻射效應使使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主要表現為紅色丘疹、皮膚過早衰老和色素紊亂。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紅外線還能夠增強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 加速皮膚衰老過程。使用同樣的防曬產品和同樣能量的紫外線強度下, 在戶外自然陽光下所測到的SPF 值(防曬系數)明顯低于在實驗室人工光源下所測得的防曬效能,這是由于在自然陽光下, 皮膚受到紫外線和紅外線的雙重作用而引起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在加速組織變性中的作用是一樣的。紅外線也能促進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