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國鏡頭都是手動對焦,所以成像質量基本上都比日頭好些,這是不容置喙的事實。德國的鏡頭如此受推崇,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德國貨在一般人心中都是品質的保證,前些時候家里壞了一個近年買的國產的電吹風,而另一個十多年前買的德國電吹風還繼續服役。
對于德國鏡頭,本人有幸用過一只徠卡35/2.0,對焦時順滑的手感至今難忘。
不過,話又說回來,德國鏡頭曾經相當輝煌光鮮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蔡司已經沒法再去搞15mm無畸變了。一個AF問題就已經讓德頭失去了易用性,而事實證明,易用性比光學素質更容易被市場接受。
只過過,在鏡頭的歷史上,德國人在光學的發展中有巨大的貢獻,日本一直在后面追。日本人的技術上追求完美,發展到現在,算是能在消費級市場打敗德國人了,不管質量還是價錢,日本鏡頭都可以把德國老牌大廠按在地上。
另外一個方面,從照相機本身來說,它就不是一個很精密的光學儀器。
在光學的專業領域,比如電影頭、比如測距儀、比如顯微鏡、比如光刻機、比如各種宇航用的光學設備,日本目前的技術依然還有很大的差距,依然是干不過德國的。
光學設計上在注重比較早實現中光圈良好像差修正以及色散控制技術,找到通過控制鏡頭的色彩傾向實現畫面感的技術。
一貫作風嚴謹的德國人,做事踏實認真,絕對不會偷工減料。德國鏡頭的做工和用料,根本不是拼命節省的日頭能企及的。
由于德國鏡頭都是手動對焦,所以成像質量基本上都比日頭好些,這是不容置喙的事實。德國的鏡頭如此受推崇,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