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計算機系統僅適用于軍事、高科技和學術研究,操作復雜、指令周期慢且用戶無法直接與系統交互。輸入設備為卡片閱讀機,輸出為打印機,程序編寫也極為繁瑣。
Unix的歷史始于貝爾實驗室的MULTICS項目,計劃為多用途、分時和多用戶操作系統,但因復雜性和目標過大而進展緩慢,最終貝爾實驗室于1969年決定退出。Ken Thompson基于此需求,于1969年夏天在PDP-7上設計了Unix的原型,后移植至PDP-11/24,并在1971年發布第一版。1973年,Unix第三版使用C語言重寫,使得系統的移植變得更為便利。1974年,Unix首次在貝爾實驗室之外發表。1975年,Unix版本4、5、6發布,并提供源代碼,6版本成為首個廣泛使用的非貝爾實驗室版Unix。
隨著時間的推移,Unix產生了多個變體,尤其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的BSD。從1977年開始,伯克利推出了一系列Unix演化版,包括1BSD、2BSD、3BSD、4BSD等,它們引入了虛擬內存、任務管理、TCP/IP等新特性。1994年,伯克利發布了最終官方版4.4BSD。
其他服務器廠商也推出了基于AT&T或伯克利版本的Unix變體,如Sun的Solaris和SunOS。今天的Unix操作系統支持搶占式、多線程、虛擬內存、換頁、動態鏈接和TCP/IP網絡,廣泛應用于各種系統上。
Linux于1991年由Linus Torvalds開發,作為對Unix的一種替代。Linux借鑒了Unix的設計,實現了Unix的API,但沒有直接使用Unix的源代碼。Linux內核與Unix內核在設計上存在差異,但同樣保留了Unix的設計目標和API一致性。Linux內核可以分為宏內核和微內核,其中Linux采用的是單體應用式的宏內核設計,而微內核設計類似于微服務架構。
Unix的歷史始于貝爾實驗室的MULTICS項目,計劃為多用途、分時和多用戶操作系統,但因復雜性和目標過大而進展緩慢,最終貝爾實驗室于1969年決定退出。Ken Thompson基于此需求,于1969年夏天在PDP-7上設計了Unix的原型,后移植至PDP-11/24,并在1971年發布第一版。1973年,Unix第三版使用C語言重寫,使得系統的移植變得更為便利。1974年,Unix首次在貝爾實驗室之外發表。1975年,Unix版本4、5、6發布,并提供源代碼,6版本成為首個廣泛使用的非貝爾實驗室版Unix。
隨著時間的推移,Unix產生了多個變體,尤其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的BSD。從1977年開始,伯克利推出了一系列Unix演化版,包括1BSD、2BSD、3BSD、4BSD等,它們引入了虛擬內存、任務管理、TCP/IP等新特性。1994年,伯克利發布了最終官方版4.4BSD。
其他服務器廠商也推出了基于AT&T或伯克利版本的Unix變體,如Sun的Solaris和SunOS。今天的Unix操作系統支持搶占式、多線程、虛擬內存、換頁、動態鏈接和TCP/IP網絡,廣泛應用于各種系統上。
Linux于1991年由Linus Torvalds開發,作為對Unix的一種替代。Linux借鑒了Unix的設計,實現了Unix的API,但沒有直接使用Unix的源代碼。Linux內核與Unix內核在設計上存在差異,但同樣保留了Unix的設計目標和API一致性。Linux內核可以分為宏內核和微內核,其中Linux采用的是單體應用式的宏內核設計,而微內核設計類似于微服務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