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 關于太極圖之含義,一種認為:太極是指宇宙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再一種是“虛無本體為太極。”認為“一”為太極,此“一”不是數,而是“無”。還有一種,認為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天地陰陽,古今萬物,始終生死之理,太極圖盡之。” 耿奎認為:“易”為日月,“易”為陰陽,“太極圖”就是一個“易”的——日月、陰陽的代表符號。陰陽是由日月代表的。“太極圖”就是在無極圖的基礎上,溶以日月、陰陽,用符號代“易”演化而來的。“無極圖”是道教修煉長生之術,刻在石壁上的一個圈。“無極”之圈,就是練功者為更快的入靜,而直視靜思的一個標記。 在“無極”圈里,加進了“易”,——也就是畫進了代表“易”的——“日、月”二字,即為太極。古代的“日月”二字,與現代字稍有區別,古文日字為o里裝進一個圓點,月字也是一個象形為中間加一個豎點,日月裝進一個(無極)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個“s”形。圓(無極)里的“日月”一邊一半,日月中間又各有一點,以黑白一分,就變成了看上去似如兩條“魚”形了。 其含義是,“易”為日月;“易”為陰陽。“易”之圖變——由“無極”而“太極”——是由一個無極圓圈內裝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陰陽機理的太極圖案。